周末这两天,已是第5年没走上香港街头的同志游行,在观塘一座工业大厦里暗流涌动。
由街头游行改工厦展览,彼此在狭小空间里碰头。
温温打电话给我,说好失望哦!
「我特地从杭州赶来香港学习学习,结果,就这?」
我笑。看来这部97年上映的香港电影《基佬四十》,还没有过时嘛,依旧描述着香港同志当下的环境。
「基佬结婚,就像和尚梳头一样滑稽。」
据我所知,香港第一次同志游行,是2008年12月的事了。
直到2019年,游行申请首次被警方Say No!仅批准在中环爱丁堡广场集会。
这之后就逐渐低调了,改成网上集会等形式,就形同虚设喽,毕竟线上能辐射的,也仅是这个圈子里的人。
大会筹委今年也没有申请上街游行,索性改成线下展览形式。
上周六(18日)中午开幕,场内人数维持近200人。
这算不算是漂亮的数据呢?我不知道。
只是从杭州远道而来的温温说,内地社会或者性小众群体,对平权议题都尽可能低调,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好」。
本以为这次来港可以了解到香港local对同志平权的态度和想法,参考不同的活动形式,希望未来的未来,有机会也能在内地城市举办一回。
从前也到过台湾参加过同志游行,这次香港却改为展览,规模、人数都小很多,跟想象中还是有差距的。
大会设互动展览内容,包括名人出柜故事、心理测验及素人出柜故事分享。
在香港生活多年的Clayton和朋友一同到场,对活动现场深有感触——
「这个圈子的issue一直都挺sad的,但这次的活动气氛开心,香港很少有这些活动,所以更想支持一下。
从目前这个环境来说,大家能做的事尽量做,已经算是这样了,如果明年恢复实体游行,想亲身参与。」
不愿出镜的Clayton
所以,香港同志这个群体,目前在整个社会环境中,最真实的状态是啥样的?
印象中,香港是座很多元、很包容的城市,这里有大量的同志娱乐场所,例如兰桂坊一家叫Petticoat Lane的热情奔放版GAY Bar。
类似的club在中环还有很多,因为有外国人的加入,这里的荷尔蒙都被拉高好几个度。
还有还有...地处九龙密集的桑拿房。相较于中环兰桂坊西装革履的暧昧氛围,这里就显得更接地气一些,每周都会有不同的主题活动,一到周末,场子必定人挤人。
又或者是一些文静版,类似于文青gay的聚集Bar,大家站在里面聊聊天,四周观察着喜欢的菜,遇到合眼缘的会买一杯酒送过去。
这让多数人都以为,同志话题在这里,理应是高度开放的、不需要被隐藏的....吧?
你错!完全错。其实现实生活中,大家总归是表现出一副「小心翼翼」的样子。
Clayton说,香港同志不管在GAY吧里多热闹,出了门之后各回各家,不会再多一些眼神交流。
对于香港同志来说,进了GAY吧的门,才是真实的自己,走出来就是现实世界的NPC....
在和Adrian一次聊天中,他就用「谨慎」来形容自己和大家。
而这份谨慎来自于「香港的传统」。
我总说香港可爱,莫过于这里既拥有外向度极高的繁荣发达,又依旧保存了珍贵的传统精神。
摩登的时候,拼命摩登。但一旦传统起来,又是非常认真的。
不信你去看,中国的任何一个「传统节日」,在香港都体现的淋漓尽致。
香港的新春,从大年三十的黄大仙抢头柱香开始,全城的过年气氛会一路持续到正月廿六的观音借库日。
对传统节日重视,对长幼尊卑也是如此。
然而,这些传统强调的是「传承」,对于城市来说是精神瑰宝,但对于同志来说,却是一种桎梏。
总之,同志话题在香港还挺矛盾的。
是一种「热闹的同志生活」和「隐形同志」之间的矛盾。
说白了,就是小众,就是多少还上不了台面。
就像目前香港仍不允许同性合法结婚,但在香港,
公务员同性配偶可享政府福利、有权合并报税、可合法继承另一半财产、同志家长可申请成为无血缘子女的监护人、可让同性伴侣参与重大医疗决策等等....
(仅限海外注册婚姻关系的同志)
一时竟说不清这是矛盾,还是进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