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华社北京12月28日电 题:“中文热”推动2024年中阿人文交流跑出加速度
新华社记者李腾
2024年的苏丹,武装冲突依然不止,但弥漫的硝烟没能阻挡年轻人学习中文的热情。
在首都喀土穆以北约460公里的阿特巴拉市,一群苏丹中文教师自发成立了汉语培训中心。“我们希望让苏丹社会了解中国文化,帮助那些对中文感兴趣的人们。”培训中心负责人阿提夫·哈桑告诉新华社记者。
虽筹办匆忙、条件简陋,但让哈桑没有想到的是,培训中心受到极大欢迎。据他介绍,中心现已招收110余名学生,其中约60%是来自苏丹战乱地区的避难者。针对这种情况,中心大幅降低了教培费。
哈桑说,这么多苏丹人热衷学习中文,原因在于中国经济、科技和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,中国的重要性在全球舞台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日益受到认可。
苏丹阿特巴拉汉语培训中心只是阿拉伯世界“中文热”的一个缩影。2024年5月,在北京举行的中阿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上,中方提出同阿方构建包括更广维度的人文交流格局在内的“五大合作格局”,推动中阿命运共同体建设跑出加速度。
从海湾到北非,从中学到大学,从在校学生到社会人群,“中文热”已成为全球南方合作框架下中阿文化和人文合作的金色标签。
“中文热”遍及中东各地
在从金字塔大街家中到开罗大学校园的小巴上,埃及姑娘纳伊拉·苏努基每天不是埋头默诵中文课本,就是戴着耳机小声哼着中文歌曲,同车乘客总是报以好奇的目光。
纳伊拉今年21岁,是开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大四学生。受父亲塔里克·苏努基——埃及知名中国事务专家的影响,纳伊拉3年前毫不犹疑地选择中文作为自己的专业。
开罗大学2007年设立孔子学院,现今每年注册学生约4000人。相较于学院成立之初仅有不足30名学生,“这确实是一个显著增长。”开罗大学中文系主任、孔子学院埃方院长雷哈卜·马哈茂德说。
目前,埃及在全国各主要城市28所高校开设有中文专业或中文课程,开办有4所孔子学院、2所孔子课堂。
纳伊拉说,一开始,她觉得中文非常难学,第一年甚至“张不开嘴”。“不过,我后来发现,学好中文的关键就是热爱这门语言,热爱这门语言所承载的文化。”
经过3年学习和锻炼,纳伊拉中阿互译水平进步很快,已经可以毫不费力地听懂中国人讲话。平时,她一边上学,一边做兼职翻译中文书籍。
2020年9月,中埃双方签署《关于将汉语纳入埃及中小学作为选修第二外语的谅解备忘录》。两年后,首批12所公立中学中文教育试点启动。2023年10月,第二批10所公立中学中文教育试点启动。由此,中文全面进入埃及国民教育体系,实现从中小学到博士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。
纳伊拉从中看到了无限机会。她说:“我打算毕业后开办一家汉语培训机构。”
同在北非地区的突尼斯,自2019年迦太基大学孔子学院成立以来,已有累计2000多名突尼斯学生在此学习中文,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。
在海湾地区,阿联酋已有171所学校开设中文课程,7.1万名学生学习中文,中文教学开展如火如荼;沙特阿拉伯中文教学已覆盖从中小学到高等教育的各个层次,中国2024年还向沙特派出首批175名中文教师……
如今,22个阿拉伯国家中已有4个把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或开设中文院系,13个国家建有20所孔子学院、2个独立孔子课堂。
“中文热”加深对华认知
随着掌握中文的阿拉伯青年越来越多,2024年,知华友华的“阿拉伯网红”在抖音、小红书、B站等网络平台上更加活跃。
穆罕默德·吉哈德就是其中的一位。2019年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毕业后,吉哈德选择留在中国发展。现在,这个埃及小伙在中国外文局从事对外传播工作,同时也是中国投资协会文化交流部专家。“拍视频也是我工作的一部分。”他说。
自年初以来,吉哈德在抖音平台上发布了64个作品。视频中,他或装扮成埃及法老形象介绍埃及古文明,或字正腔圆地用普通话“为中国配音”,收获大量网友“点赞”。
对于学习中文,吉哈德有着深刻认识。他说:“中文是世界上最难的语言之一,但它非常美,正如鲁迅所说,‘中文音美以感耳、形美以感目、意美以感心’。”因此,他在脸书平台注册个人账号教授中文。
吉哈德认为,中文不仅美,还是“未来的语言”。“越来越多阿拉伯人认识到,懂中文意味着开启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大门,从中发现更多机会,可以和中国建立长久合作。”